2评论

不喜欢日系,又对自主品牌恨铁不成钢!你们想的和教授一样吗?

11-22 10809 许源莘  


日前奥迪与上汽的广岛之恋在汽车圈引发了热议,一时之间满城风云各种言论议论纷纷。回顾近年来车企间的合作,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车企的造车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闭门造车,更多的是车企间基于平台、技术、资源的各种战术联盟。




而在众多的合作车企中,日系的动作尤为突出。以丰田为首的车企在忧患意识的驱使下,不断向外吸收新的技术,与本土车企强强联手,以抱团的阵势抵御外来竞争者的猛烈冲击。反观国内的车企,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深度合作大多为与外国车企合作,更多是以合资的形式合作,涉及技术类的合作可谓是屈指可数,这无疑是悲催的。



日系厂商为何强强抱团


日系车一直以来都是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丰田、日产—雷诺联盟、本田各占一面江山。


得益于大众集团的排放门事件,丰田汽车坐稳全球老大的位置,靠的就是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招兵买马,先后入主了斯巴鲁、马自达、铃木等车企为的就是弥补自身的缺失。丰田与马自达深度合作将自身的混合动力系统“许配”给马自达,而马自达则提供“创驰蓝天”技术以及超前的外形设计给丰田汽车,让原本中庸的丰田品牌变得更加年轻,驾驶感觉更富有乐趣。紧接着又是与斯巴鲁合作,向外取经获得了无框车门以及六合镜防撞梁等高科技技术,甚至连车型都和斯巴鲁类似,丰田的86便是很好的代表作。



相比于丰田的大动作,日系老二日产同样没有闲着,在与雷诺进行战术联盟后,日产又与本土的三菱汽车联谊。一方面看重了三菱在东南亚的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借助三菱汽车的销量。在三菱的加入后,日产雷诺联盟的总销量有望与大众集团相抗衡,挤入全球车企排名前三。




自主品牌大都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


眼看着全球车企的联盟分布的格局已经非常清晰了,日系选手纷纷抱团取暖,但自主品牌车型依然不动声色,坚持不抱团、闭门造车,甚至有不少车企仍然在走老旧的模仿外资品牌车型的道路,这无疑是可悲的。看到这肯定有不少网友会说“自主品牌没有抱团那不是因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晚,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所以才没有抱团的必要。”



其实细想一下,我国的自主品牌就真的那么不济吗?其实不然,像我们自主品牌的比亚迪在2015年6月份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售达到5037辆,超过了电动车老大特斯拉,成为了全球第一。并且比亚迪也掌握了电动车最为核心的电池技术,它的(磷酸铁锰锂电池)技术已经是全世界领先水准。



再来说说我们的吉利汽车公司,自从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吉利汽车在全球的国际地位就一发不可收拾,并且销量也是节节攀升。根据最新的数据表示吉利汽车在去年销售累计高达55万辆,这个在当时看似是“蛇吞象”的举动实质上成为了吉利汽车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在取回公主的6年里吉利汽车在沃尔沃的技术支持下推出了—KC平台、FE平台和CMA(沃尔沃s40平台)。并且在设计、安全等方面同样有巨大的突破,像是吉利旗下车型搭载的ACC自适应巡航系统、城市预碰撞系统、PAS半自动泊车系统等在沃尔沃上面的七大安全科技都一一装备在了吉利的车型上。



看到这些,还有人会说自主品牌是拿不出技术拿不出实力的车企吗?其实我们自主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远高于我们国内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程度。但虽说自主品牌都有自家的独门本领但它们之间的技术合作却少之又少,大多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像是吉利以及沃尔沃,在自身的领域取得了成功,但这对于我们国内其他的品牌并未起到一个带领作用,换而言之就是自主品牌之间仍处于相互竞争的阶段,比亚迪掌握了电池技术但不愿意与国内其他车企分享合作,而吉利在花费重金吸收沃尔沃的技术也只是收着掖着自己用,被迫无奈的其他的自主品牌也就只好走低端路线。



好东西要拿出来,自主品牌才能进步


试问哪家车企愿意把自身苦苦专研的技术对外分享呢?我想这肯定是绝大多数网友的疑问。但在如今汽车市场逐渐萎缩,国内汽车市场逐步被合资车系“蚕食”的刺激下,“集体抱团取暖”将现阶段掌握的技术进行融合,加速自主品牌的技术增长以寻求尽早突围,尽早摆脱自主品牌低端廉价的路线无疑是现今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而车企间平台、技术、资源的各种战术联盟就是这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捷径。



【总结】

说了这么多,教授也只是一颗“爱国之心”在作怪。通向成功的道路往往都是披荆斩棘的,但强强联手也许能为你开辟一条成功的捷径,但这条捷径是否愿意去走,就要看车企们是否愿意跨出这一步了。


相关阅读
全部评论
广东广州用户
2016-12-08广东广州
东风日产,启辰,怎样
山西用户
2016-11-23山西
分析的有道理,个人也一直对周围的 人表示从不会考虑日系车,比如比亚迪可以借给吉利混动技术,吉利借给比亚迪底盘及车身道路安全技术都不错的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