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觉得,目前国内手机使用人群的划分越来越明显了,苹果和广大自主品牌。什么三星,索尼,摩托罗拉······这些感觉都算历史遗留问题了。在广大自主品牌手机中,华为以“纯自主设计”塑造品牌形象,小米以低价高配并深挖本土化应用环境站稳脚跟。两大自主手机品牌虽做法不同,但目前都能够突破到高端市场,实力不容小觑。教授觉得广大的自主品牌汽车的高端之路也有些小米和华为的缩影,几千元的手机和上十万的汽车,操作方法真的有可比性吗?
笔者对汽车屏幕的最初印象,2006年左右,老爸的朋友买了辆别克君威,3.0L V6 GS旗舰版,坐在后排,前排头枕后面有个大屏幕,还能放DVD。当年见识少,不知道什么BBA,只知道,车上装个大屏幕,逼格太高了。也没过几年,车载屏幕已经成了趋势,高配肯定要有,低配的后市场也能装。再到现在的车联网,车机互联,更大尺寸更多功能。内饰没有大屏幕,感觉是坐了辆假车。这真得感谢中国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在车载网络应用方面,中国绝对是领跑全球。
要是当年达芬奇画鸡蛋画个方的出来,那不管画的再好,估计之后都没这位艺术大师什么事了。挑战传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特斯拉之前,所有车企都是坚定的横屏派,特斯拉告诉所有人:我不仅要竖起来,还要尺寸大。现在想想,这一记重锤狠狠的敲在了自主品牌的心上:什么是好车?消费者看得到的设计就是好车!
看屏幕识车已经是区别自主品牌的一项基本技能,从屏幕尺寸的差异,到屏幕功能的差异,再到屏幕设计手法的差异·········很多人喷所有的自主品牌手机都在学iPhone X的全面屏,笔者觉得车企还是更有灵感,不同品牌你很难找到设计相似的屏幕设计。当然好看是有,要努力取代手机支架的互联车机们,真的有那么好用吗?
教授的试驾团队每天都在和不同的车打交道,在自主品牌中,形形色色的“语音识别系统”层出不穷,很多号称采用X大X飞语音识别引擎的语音系统,经常都能让我们体验普通话等级考试。对唔住大佬,广普是这样的点算啊?既然语音凉了,我们开个导航吧,然后就是地图包过期,路线规划滞后,指定地点无法识别······然后大家再默默拿出准备好的手机支架。我承认你们想要代替手机的想法,但是,你们做的离手机差的太远啦。而且,我们还在最近的测试中,发现了某些系统的小动作。我要搜索“加油站”,你全部推荐我中石油,不推荐中石化的是几个意思?
只能说,很多自主车企的互联化还是仅仅体现在一个大屏幕的尺寸或样式上,真正离“好用”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市场潮流的原因,新车必须有一个大屏幕,我也从车企设计部门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如果我们把研发成本从互联上抽出去,消费者看不到科技,他就不会买账的。虽然目前很多互联系统还达不到“帮用户省手机支架”的结果,但车企都要不断深入去做,谁不做,就是“逆势而行”,特斯拉将车载大屏从横的变成了竖的是一种创新,但某些车企要我在汽车屏幕上玩吃鸡?我拿手机玩是不是更舒服?
好不好看决定了产品有没有人买,内在如何决定你最终能卖多少。这句话放在手机或是汽车上都是成立的,但由于汽车的性能更难像手机那样用处理器性能参数去量化表现,所以一个出色的设计往往能最快得到市场青睐。中国汽车对设计师的需求就和中国足球对外援的需求一样,只要请到好的,很快就能出效果。
比亚迪因为宋MAX/新一代唐的突破性设计,成为了近期的车市热点。之前也有很多人说:比亚迪产品实力不差,就是缺一个设计师。然后前奥迪设计师艾格来了,新一代唐刚上市还看不出来,但宋MAX自上市以来月销基本能够保持万辆左右,设计在其中立功不少。靠设计翻盘的案例在中国车市中不少,这也让很多车企认为:我离成功是不是就差一个设计师的距离?在集合了全球优秀设计人才后,教授觉得,自主品牌用五年时间,实现了其他品牌设计上20年的跨越。整个自主品牌中,已经很难找出用“丑”形容的产品。比起大众的万年套娃,各家自主车企的设计各有千秋,但是大多数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还是很有限。
就算是众泰这样的品牌,新品也开始强调一种“设计感”,中国汽车消费观这十年来最大进步是在品牌的基础上多加上了颜值,就算你法拉利发动机套个桑塔纳壳子也是被市场一票否决的事。市场对产品还是集中在“看得见”的地方,有些产品能够刚上市时一炮而红,而过段时间后销量断崖式下跌。是不是花瓶,开过就知道。但总会有一部分用户为自己选车时的“看脸”买单。法国著名飞机设计师达索说过一句话“漂亮的飞机都是好飞机”,这句话放在汽车上一样适用,但没有好的生产工艺打底,每次车展上的“概念范冰冰”们,最后变现是怎样,消费者看得见。
2016年上市的上汽荣威RX5,车身光影的流动形成的质感,可以与一些豪华品牌相媲美。除了设计之外,更需要成熟的车身钣金制造工艺作为保证——RX5的钣金倒角半径小于3.5毫米,而行业平均水平是8毫米,制造工艺水准的提升,这才能更好的为设计兜底。目前市场上设计销量出众的自主品牌,基本上都实现了制造和设计的双升级。看的到的是颜值,看不到的是背后的生产工艺,而这也是自主品牌内部分级严重的关键问题。
教授经常会参加一些车企技术解析活动,感觉上“互联网+设计师”就是最大的技术,别人卖手机第一个就要说我采用了高通XXX处理器,较老款性能提升XX······,在一些自主品牌上,它们可以对自己的动力表现选择性忽略。三大件表现偏弱,也不是无视的理由吧。
有时候教授都在想,某些自主新车出来是不是就是帮供应商打广告的。实际上,汽车三大件“悬架,发动机,变速箱”是都能找到供应商提供成熟产品的,也许它们没有车企为某款车量身打造的性能那么极致。但绝对满足“一款车”的成品要求,当然,成本比较高。给你留下的发挥空间,就是“设计”了。“沉迷设计”在三大件上与主流市场拉开距离后,市场空间必然逐渐收紧,很简单的选择题:两者同级别的颜值,一个有更好的驾驶体验,选哪个?
CS95的硬朗外观你喜欢吗?
但对自主品牌来说,鉴于国内汽车消费看脸的大趋势,有的时候去强调动力的先进性效果可能不一定太好。长安CS95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自主研发的2.0T“蓝芯”动力搭配爱信6AT变速箱,在驾驶表现上可以说是自主品牌中型SUV的前列,但其设计上确实值得商榷。在上市前多次换脸足以表现长安在市场调研上确实有一定缺陷。设计导致了长安在技术上一些优势不好表现。最终的市场反响对比一下广汽传祺GS8就很明显。可能是市场对自主品牌要求太苛刻了,设计动力两手都要抓,而很多自主品牌并没有同时实现两者的本钱,那轻动力重设计也成为了普遍现象。
“先看脸在看车”的习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但积累的技术是一直可以沿用的。“中国品牌2.0”的核心肯定不是颜值,部分自主品牌现在在技术上的投入对其未来的发展肯定有正面意义,只是目前还会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要想与合资竞争,也不能总是靠脸的。
目前的中国市场上,颜值是买车的重要参考,设计是颜值的基础;买车和买手机大体的选择方向上是相同的,也怪不了众多自主车企造车“小米化”,先满足消费者想要看到的总没错,但很多人所期待的“中国制造好车”,又肯定是不能仅靠什么“设计+互联网”就能与国际品牌一战高下的。技术在自己手上的“三大件”才是自主汽车的产品核心,假如有一天,高通不给小米提供处理器,那小米的品牌形象还能维持吗?靠积木堆起来的高端,是真正的高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