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涡轮增压技术哪家强?或许你会回答大众,或许是奥迪,也许你会认为宝马奔驰的涡轮技术更先进,甚至于,你会认为保时捷拥有更强大的涡轮增压技术积累。不管你回答哪家,反正不关小日本事。很好解释啊,在国内,当欧系车美系车包括韩系车自主品牌车全用上大大小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时候,日本人在干嘛?他们不是一直坚守大排自吸么?一台3.5L V6被丰田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跑勒芒的赛车都不用涡轮的。玩儿涡轮增压,有你日本人什么事?
你要真这么想的话,那就错了。教授绝不是什么日粉,但不能不承认,日本人玩涡轮的历史,甚至比欧洲人还要长,那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有人说,玩涡轮,日本才是始祖,德国不过就是个二道贩子,有这回事吗?日本在涡轮增压的世界里,到底是个什么地位?
先看看欧洲人
首先看第一台搭载涡轮增压的欧洲车,这是一台萨博99,1977年产。但并未受到欧洲社会的广泛欢迎,实际上,在90年代之前,欧洲最流行的一直是自然吸气发动机。这从一些代表性车型就可以看出来。90年代初期,欧洲三大高性能轿车奔驰190E、宝马M3、福特Sierra Cosworth(这货由福特德国研发,虽然挂福特标,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德国车),统统采用了高转速自然吸气引擎,这也是当时欧洲对高输出发动机的主流观点。
90年代后,随着汽油价格不断上涨,带有涡轮增压的柴油机开始在欧洲大规模普及。再后来,欧洲排量税出台,欧洲车企全面转向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而在同样采用排量税的中国,欧洲车自然而言就更受欢迎了。
然后来看日本人
日本车对于涡轮增压的运用,其实源于日本当地的一种特殊车种---K-Car。K-Car是日本政府在二战后,作为战败国,在巨额赔款和完全瘫痪的国内形势下,为了尽快恢复汽车工业而推出的一种小型车种标准。该标准对车身尺寸,发动机排量都有严格规定,比如,发动机排量不得大于660cc,即0.66L,车长不得超过3米等。早期的K-Car标准更是规定发动机排量不得超过150cc(这种排量能干嘛•••)。
只有0.6L的排量,使得采用自然吸气形式的K-Car动力输出非常差,对付日本的国内道路非常力不从心。尤其是一些用于运货的K-Car,更是在重载下气喘吁吁。车主们的怨声载道迫使日本国内厂商谋求解决办法。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为K-Car安装涡轮增压器。
也正是因为这种国民性的刚性需求,让日本开始出现独立的涡轮增压器研发厂家,为一些未装配涡轮增压器的K-Car增强动力。这些厂家通过不断的研发,很快便得到了日本几家主要汽车制造商的青睐,随后,IHI等涡轮增压器厂家开始与几大车厂合作,生产带有涡轮的K-Car车型。虽然第一台装配涡轮增压的是欧洲车,但让这种技术真正遍地开花的,却是日本涡轮增压厂商们。
到了80年代,搭载涡轮增压器的小车们,已经穿行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中。同时,日本国内几大车厂,也纷纷看到了涡轮增压对于动力上的优势,后来,涡轮增压性能车开始出现,到了90年代初期,这类车型更是进入全盛时期,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车型面世,而日本国内的涡轮厂家们,也迎来了难得的飞速发展。
后来的故事
后来,涡轮增压技术基本被美国和日本垄断,当前全球所有涡轮增压车型中,绝大部分都采用了来自美国或日本的涡轮增压器。而在日本国内,带有涡轮增压技术的K-Car们,也正在走向世界。因此,就涡轮增压这事儿来说,日本人,还真心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强大力量。
反应缓慢的日本厂商
虽然日本人是涡轮的大玩家,但他们对当今潮流的反应,却相当慢。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整车政策是非常有利于涡轮增压车型普及的。欧系韩系包括自主品牌,都已经顺着潮流,推出了众多涡轮车型。但日本厂家,还坚守着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思维,原因也许是因为,日本车厂还是认为,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类似,他们在美国市场受欢迎的大排自吸发动机,中国消费者也会喜欢。又或者是,一向喜欢稳重,避免风险的日本厂家认为,自吸发动机质量更稳定,中国消费者在多年使用后会对其产生好感,从而创造用户粘性和口碑(这不是YY出来的,教授有朋友现任职某日系厂家策划部)。但他们却忽略了一点,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90年代末那个市场了,现在讲究卖点,讲究“第一印象”,你的产品无法赢得好的消费者第一印象,自然也就处于劣势。
后记
直到现在,本田等厂家才好像意识到什么,开始迅速向涡轮阵营靠拢,但最近爆出的本田地球梦科技发动机积碳事件和马自达创驰蓝天变速箱缺陷事件,透露出了日系厂家在中国市场中的被动,面对现在被质量问题困扰的行业老大大众汽车,也许这正是日系的机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日系能否跟得上,能否弯道超车,只能看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