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的召回汽车举动基本上都是合资品牌,然而,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似乎在“汽车召回”这一方面的消息曝光量非常稀缺,甚至很多车型,甚至是口碑不好的车型都是“零召回”的情况。这真的表明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质量早就已经把合资踩在脚下了吗?
汽车召回真的仅仅体现了汽车的质量问题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汽车召回是厂商解决市场上出现隐患的批次车辆一种大规模的处理手段。这直接体现了这一批次车辆所存在的质量问题。但是汽车召回的含义并不仅仅是车辆的质量问题的体现。更体现了一个品牌对于自身旗下产品的重视程度,以及品牌的形象维护。车企对于问题产品放手进行规模性的召回,这也是表明车企对于自己的产品信心,通过召回以保持着市场对于品牌的信任。
为什么自主品牌不召回自己的汽车?
其实不是不召回,而是召回的次数,召回车辆的数量相比较于合资品牌要少很多。2016年上半年光是大众就发布了6次召回公告,召回总量达到33万辆。而反观上半年自主品牌,所有自主品牌的召回总量仅有一万多辆。其中只有长城、吉利、江铃这三家自主车企主动召回。
自主车企对于自身品牌信心不足
在汽车行业中,企业主动召回并不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召回量的增长,反而说明了企业对于旗下产品品质的自信程度。我们常会看到某些汽车是因为“有可能发生一些问题”而被召回,这种未雨绸缪的方式其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汽车的安全性。
而自主汽车由于技术积淀不足,而且中国的汽车召回制度还不够成熟,以及为了避免更多的社会舆论压力,自主车企在自身产品的召回力度一直没有很大的投入。所以尽管很多自主品牌车型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终究没有得到车企的正面回应,更别说大规模对于隐患处理的召回举动。
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足
首先国人对于我国的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的了解并不熟悉,并不知道车辆哪些隐患出现是在召回范围之内。所以投诉量较少,而且在有限的投诉量里面还包含了不少的个例,难以形成一个可统计的规模。产生众多的无效信息。
甚至,很多购买自主品牌汽车的消费者,会先给自己打一支预防针:“国产车会有很多小毛病”。别不信,有这种观念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当车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率先想到的是修车,而对于召回这个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概念。
而且在大批量车型出问题的时候,很多消费者会以“车友会”等自发组织的团队方式去4S店用拉横幅甚至暴力的方式以求维权。殊不知,这种行为其实很难将问题解决,只能在媒体舆论的推动下才得以曝光,其实当车辆大批量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工商部门投诉,以及向新闻媒体曝光,这样更容易直接引起厂商重视。毕竟,没有哪个汽车品牌的厂商是真的不要脸的。
车企只负责卖,不负责管
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类似“某汽车公司对于几年前所生产的汽车实施召回”这种新闻。但是无一例外,这些新闻出现的地方都是国外,或者有部分在中国有合资企业的品牌。
这就是一个成熟的汽车企业,对于产品除了负责“卖”还要负责“管”。“管”的意思是这个车企对于已售出的汽车实行一个质量和市场反馈的跟踪,对于还有保有量的汽车实行一个维护管理。
有些车企存在不少对于已经售出的汽车或者已经停产的汽车完全不管不顾,甚至某些汽车企业根本就没有一个召回的程序在,这一定程度也造成了汽车品牌召回量低的现象。
编者语:汽车召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除了消费者对于维权意识的认知、和汽车企业对于其产品的负责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政策层面对于汽车质量安全隐患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汽车召回对于汽车而言不仅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更是一种对于消费者,对于市场的负责任态度的体现方式。在未来,自主车企需要真正的提升品质,保障质量,除了在核心技术层面的提高,更要在售后方面给予消费者充分的信心保证。如此,中国的汽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