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成为很多人买车前必须进行的一项流程,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这款车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考虑是否需要购买。但是随着试驾车事故频繁出现,也逐渐显露出4S店对于试驾车和工作人员缺乏管理。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试驾才可以能够最安全、最有效?
通过对不同品牌的4S店进行实地调查,如果在看车的过程中,销售会主动告知客户能够进行试驾体验。客户同意以后,只需要提供一个人的驾驶证进行复印,同行想试驾的人并不需要提供。等到复印完以后,销售会将一份试驾协议给你签名,很多消费者并没有多看里面的条款,就直接签名了,然后在销售的带领下就可以进行试驾体验了。
在进行试驾前,很多消费者忽略了试驾协议上面的一些内容,导致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成为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也是很多试驾车发生事故以后,责任应该如何划分的问题。
同时,由于场地的限制,销售员为了表现这款车的动力强劲,往往会在道路上做出一些自身认为能够突出这款车的优点的动作。等到销售演示完成后,销售会坐在副驾驶上指导你进行他演示的动作。例如:新闻报道的某4S店销售,为了突出车辆的操控性精准,在弯道要求客户踩油门通过,然后很不幸就发生了事故。
本来买车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所以如何才能够避免发生这些不好的意外发生呢?在教授看来,应该双方共同营造安全的试驾环境,才能够维护好双方的利益。
4S店:在实地调查的之前,我们将不同品牌的4S店采取了低—中—高,三个档次进行调查,从中发现销售中低端车型的4S店,对于客户提出的试驾要求,基本上都是同意的,同时并不会对客户的驾驶技术进行考察;相反,对于销售高端车型的4S店,对于试驾有着比较详细的要求,并审核客户的驾驶技术,才可以进行试驾。从这一点上,中低端车型的4S店应该向高端车型的4S店学习相关的管理经验,才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利益的亏损。
消费者:如果在购车的时候,对动力有一定的需求,应该请销售人员带到特定的场地进行试驾,不应该在道路上进行。不过按照教授的观点就是,动力够用就行了,毕竟给你大马力的车辆,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也并没有办法施展出来。同时在签试驾协议的时候,应该认真看里面的条款,是否存在4S店利用“文字游戏”推卸责任。
除了查看协议的条款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询问销售人员,试驾车是否还在保险期内?手续是否齐全?因为在调查的过程,就发现有一间4S店的试驾车保险已经过期,而且销售人员依然带我们出去试驾,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被扣车和驾驶证扣分的可能。
除了4S店和消费者都应该注意的地方以外,作为消费者更应该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护自身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指出:“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教授认为,在国内买车也算得上是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同时汽车并不像其他商品一样,所以买车之前要进行试驾体验。无论是4S店站在利益的角度进行组织试驾还是消费者以了解车辆性能去试驾,都应该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