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一词原指给领导阶级或特别阶级供应的高质量产品。在我国计划经济的年代,如果谁家能够享用到特供产品,那可就是让人相当羡慕的。但是,这个词放到汽车上,就成了一个贬义词。在中国网民的心中,特供车总是与落后,操控差,糊弄国人联系在一起。事情到底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呢?今天教授就要讲一讲关于特供车的历史。
先需要声明的是,第几代只是按照出现的时间排序。所以几代共存的现状还是存在的,这些车型之间不存在新老的区别。
按照专供中国本土的车型这一定义来说。国内的第一款特供车型应该是桑塔纳。
(1983年试组装的桑塔纳)
在1985年,桑塔纳以零件进口,国内组装的方式实现在国内生产。这一款引入中国的桑塔纳属于第二代帕萨特,在当时属于先进车型。到了1988年,第三代帕萨特在欧洲,北美,南美发售,中国则没有引入第三代帕萨特,而是一直生产第二代帕萨特(也就是桑塔纳)。所以从那个时代开始桑塔纳就成了中国特供车型。
(1991年第一台组装的捷达)
拥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捷达、标致505、夏利这几款车。捷达在1991年国产(CKD)的时候就已经是Jetta A2的末期,1993年外国捷达换代A3。A2捷达在国内跟桑塔纳、神龙富康成了老三样。
标致505是当时国内生产的最高级的轿车。但是我国在汽车政策上对汽车零件的国产化率有要求。所以后期使用的国产零件质量不过关,口碑和销量都大幅度后退。在这种情况下,法方就没有再引进新车型,使得标致505沦为了特供车。
第一代特供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我国民用车工业还在初步阶段,国内的生产技术跟不上,而且国内市场狭小,外国资方处于盈利的考虑没有及时引入最新的车型,导致了原本的车型成了特供车型。第一代“特供车”本身就带有落后的意思。不过,这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买不起小汽车,加上当时消息封闭,所以大家对这些“特供车”没有太多负面情绪。
让我们把时针拨到1995年,首款中德联合开发车型,桑塔纳2000正式下线。这款车在原型车——巴西车“宽腾”的基础上加长了100mm轴距。加长之后的桑塔纳2000,立刻成了国内炙手可热的中高级轿车。第二代中国特供车的最大特征就是加长。
这一款桑塔纳2000其实依然属于第二代帕萨特,只是加长并且配上一些高级的配置而已。在当时中国汽车市场进口车型征收100%关税,产品十分匮乏的年代。一台18万的桑塔纳2000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只是当时买得起的人寥寥无几。
(后排门板明显加长了)
从桑塔纳开了一道口子之后,大众在中国的加长之路已经停不下来了,第三代奥迪A6在2005年国产的时候也开始加长。随后,宝马和奔驰也跟进加长。不过,BBA的本土车型直到现在还是短轴版,所以加长版的车型是中国特供车型。
车型加长后,车身不可避免地变重,操控也没有那么灵活。所以加长的车型很长一段时间被玩车人士诟病丢失了原版车型的灵魂。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加长车型在国内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你看奔驰宝马奥迪捷豹沃尔沃凯迪拉克,入华后谁敢不加长。
有了“合作研发”的经验之后,我国把这些宝贵的经验用于开发一台全新车型。说是全新车型,但其实只是在别人家的模块化平台上打造一款中国特供车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朗逸。
朗逸在2008年上市到2018年新一代朗逸上市前,都是基于PQ34平台开发的车型,PQ34平台诞生于1997年,同平台的车型有第四代高尔夫、第一代国产宝来(也就是A4 Jetta)。在2008年朗逸上市的时候,高尔夫已经处于第五代的末期。所以朗逸从一开始就被打上“落后”的标签。
虽然朗逸一直在被吐槽,不过朗逸皮实耐用、空间宽敞,再加上巨幅的优惠,让朗逸成为中国轿车市场连续3年的销量冠军。
中国汽车市场在近十几年急速发展,2008年的乘用车年销量还是675万,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定格在2471万辆,差不多是08年的四倍。在这段时间里,全球各家车厂在中国投放最先进的车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不少厂家用自家的团队推出专为中国研发的“特供车型”。这一类的车型非常多。
例如专攻大空间的凌派、昂科威。凌派是本田针对中国本土市场推出的一款车型。在2013年上市的时候采用1.8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平行轴5AT变速箱,在当时属于比较主流的技术。在后来本田大面积采用CVT的时候也没有把凌派落下,足见本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昂科威是别克在2014年推出的专供中国市场的产品。推出的时候,昂科威就搭载了当时最强的非性能版2.0T发动机+6AT变速箱的组合。上市第二年,昂科威的销量就直接威胁到了途观销量冠军的地位。昂科威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出口美国。这是中国特供车的第一次出口。
除了大空间,也有专注提供低价家用小车的品牌。福睿斯,科沃兹,还有最近复活的凯越,都是这一类型。这一类的车型的尺寸和动力比本集团的A级车型要小半级,但是价格低廉,让民众用一个稍低的价格享受到合资车的品质。
这一代特供车完全是根据中国市场研发的,外国品牌的口碑加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定位,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不过也有几个玩脱的。首先需要吐槽的就是九代雅阁。九代雅阁不是全方位特供车,它的外观是特供的。
本田团队通过调研了解到中国人喜欢镀铬装饰,于是就把俗称“大龅牙”的前脸装上去了。接下来,雅阁就再也没有回到第六代到第八代的辉煌时代。这时候,中国特供车又被拿出来说事儿。过了一年多,这套“大龅牙”就被换下去了。
这一代的“中国特供车”是完全按照中国人的喜好打造,产品也是集团里比较先进的技术。不再是以前那种倒卖落后技术的车型。毕竟此时再拿落后技术来糊弄国人,不仅卖不好,还会造成品牌形象的损失,百害而无一利。
所有企业的第一目标是盈利,过去“特供车”的盛行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积贫积弱,即使把淘汰的车型拿到国内卖,也是当时最优秀的产品。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了全球乘用车最大的市场,各家厂商都不敢怠慢,所以“特供车”不再是以前那种落后的车型,反而是迎合中国消费者需求,最适合中国人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