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迷们谈及豪华车的时候,总喜欢将美系豪华品牌单独分为一派,“美式豪华”也常在介绍美系豪华品牌车型时被提及;那么美式豪华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在美式豪华品牌最成功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美系豪华车又有着怎样的设计特色呢?现在就让我们通过一台1959年款的凯迪拉克Coupe De Ville,零距离感受一下经典的美式豪华。
上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机,快速崛起的经济带来了极尽奢靡的生活方式,摇滚乐风靡全美、“猫王”Elvis Presley成为全美最火的娱乐明星、而作为财富象征的豪华车也开始占领正处于经济大爆发时期的美国市场。凯迪拉克,作为那个年代最成功的美国汽车品牌之一,推出的各款全尺寸车型占据了美国豪华车市场半壁江山,而Coupe Di Ville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车型之一。
“猫王”Elvis Presley是凯迪拉克的忠实粉丝,粉色是其凯迪拉克座驾最著名的车身颜色,也正是由于猫王的“代言”让凯迪拉克在当时具有极高的人气。
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凯迪拉克经典车型都会采用与猫王座驾同款的粉色涂装,这台1959年款的Coupe De Ville也不例外。
外观:大!
Coupe De Ville是凯迪拉克De Ville系列豪华车的双门硬顶版本,该车系在1949年首次亮相,并在随后的当时是一款建基于凯迪拉克Series 62底盘的特别车型,而正式以车系身份登场还是在1959年。本次拍摄的这台Coupe De Ville正是1959年推出的第一代车型,虽然已成为独立车系,但其外观设计与凯迪拉克Eldorado保持着高度一致,且底盘规格、引擎型号等均保持一致,单从外观上是几乎不可能分辨出两者区别的。
1959年款Coupe De Ville
1959年款Eldorado Seville
“大”,是1959年Coupe De Ville的外观带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车身长达5715mm,宽度也突破2米大关来到了2037mm,是一台非常典型的美国全尺寸轿车。在外观设计上,这一代的Coupe De Ville采用了四圆大灯设计,这是它身上最不前卫的设计,因为当时美国法律规定所有市售汽车必须使用四个尺寸不大于5英寸的圆形大灯或两个7英寸圆形大灯,因此在前大灯设计造型方面,当时的美国汽车厂商并没有多少自由度。
位于车头上层的四个圆形大灯是Coupe De Ville的主要行车大灯,而下层则有四个椭圆形雾灯,一共八个圆灯的设计让这个前脸多了几分外星来客的感觉。
不过1959年款Coupe De Ville前脸采用的金属中网倒是非常惹人注意,这个中网由全铝材质制造,由众多锥台连接形成一个正面看仿佛是珠宝链,侧看又像是一颗颗弹头的独特造型,非常精致。
白边胎壁造型非常经典。
这个闪亮的轮毂盖由不锈钢冲压而成。
Tailfin:尾鳍
不过要说这台1959年款Coupe De Ville外观最惹人注目的设计,当属它的“尾鳍”和“子弹尾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美军为主导的盟军与苏军战胜了邪恶的法西斯主义,战争期间表现出强大战斗力的美国P-51野马战机也随之受到民众的喜爱,在美国被视为二战的象征性装备之一;而凯迪拉克正是看中了民众对战机的热爱,决定将战机标志性的尾鳍设计带到汽车身上,在尾灯部分做起了汽车的“尾鳍”。1948年,通用汽车首席设计师Harley Earl推出了历史上首款采用“尾鳍”设计的轿车:Series 62。
1948年推出的Series 62是凯迪拉克最早采用尾鳍设计的车型之一。
二战后,美苏冷战爆发,随之展开的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让战机和航天技术进入了极速发展阶段,带着尖锐的引擎声呼啸而过的喷气式战机和在烈焰与浓烟中穿过云层飞向太空的航天火箭让民间的军备热潮进一步升温,汽车的尾鳍造型也越发夸张。当时,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甚至将这种独特的尾鳍设计“传染”到了远在欧洲的汽车厂商,几乎让全球车企都加入了“尾鳍阵营”。
1958年款道奇Coronet
采用尾鳍设计的奔驰S级(W111)。
凯迪拉克在尾鳍热潮逐渐消退后将这种独特的外形设计逐渐转化为品牌标志性的垂直尾灯设计。
如今凯迪拉克标志性的垂直尾灯就是由尾鳍进化而来的。
1959年款Coupe De Ville和Eldorado系列,正是汽车尾鳍设计的巅峰代表,高耸而尖锐的尾鳍带有一种浮夸的科技美感,而著名的“子弹尾灯”实际上更多是在模仿火箭引擎的尾焰,看着这一对浮夸的尾鳍和尾灯,仿佛能让人回到冷战期间那个美国汽车黄金时代。
V8引擎和自动变速箱
1959年款Coupe De Ville的庞大身躯使它的体重达到惊人的2.3吨,为后轮提供动力,推动这台自重超过2吨的大家伙的,当然是美国人所热爱的V8引擎了;沉重的引擎盖下隐藏着的这台6.4L自然吸气V8引擎可以输出325匹马力,由于压缩比较低、引擎转速低等原因,那个年代的大排量V8引擎都没有很好的马力数据,不过扭矩表现倒是因为排量优势而得到保证,峰值扭矩可超过400N·m。这台V8引擎所提供的动力通过一台通用hydra-matic 4前速自动变速箱传输至后轮,但这样的动力配置对于这台2.3吨重的全尺寸轿车来说,真谈不上“动力充沛”。
这台6.4L V8引擎体积其实并不大,从图中可见巨大的引擎舱内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是“闲置”的。
极其沉重的钢制引擎盖就是靠两根这样的弹簧和铰链机构支撑起来的。
向往轻松自由的美国人可不会让手动变速箱束缚自己的右手,因此他们早早普及了自动变速箱,虽然当时的自动变速箱传动效率与换挡速度不及手动变速箱,但是却能让驾驶变得更加轻松。
软绵绵的大沙发
打开沉重的车门,小编的视线立刻被那张巨大的前排座椅所吸引,而与其说是驾驶座,不如说是一张巨大的沙发;得益于横贯式中控台布局和怀挡设计,1959年款Coupe De Ville得以使用横跨整个驾驶室的一体式坐垫,而这个一体式坐垫居然还支持前后和上下角度的电动调节!
前排座椅非常宽大,一体式坐垫由真皮与精致的织物包裹,填充物非常柔软,坐上去的感觉就像是一张高档大沙发。
前排坐垫支持前后和上下角度电动调节。
这样的前排大沙发在静态乘坐时的舒适性甚至可以完胜当前的劳斯莱斯幻影,不过大家不必指望它有任何的包裹性,对于这张大沙发来说,所谓的“包裹性”,其实就是在你落座后,屁股陷入无比柔软的坐垫时的感觉。
中央扶手也是非常宽大舒适,扶手内没有设置杯架和储物格。
尺寸巨大的液压助力方向盘采用非常细小的条辐,但是握感却是出奇的好,横向显示的车速表在金属饰件包裹县显得非常古典,驾驶侧车门上的三角窗、手动调节后视镜、雨刮器控制拨杆等小玩意足够小编玩几个小时。
这个巨大的方向盘握感很舒服,按下内侧的金属圈可以触发喇叭。
在1959年,方向盘里当然是没有安全气囊的,甚至连座椅上的两点式安全带都需要选装。
驻车踏板旁边的小踏板是驻车锁止机构,当踩下驻车踏板时会自动锁住踏板,当需要解除驻车前,需要先踩下这个小踏板,然后才能将驻车踏板松开。
仪表台右侧装有时钟,提起6点方向的细杆可以调节时间。
仪表台左侧是一个与时钟相呼应的车标装饰,而车主也可选装成定速巡航控制功能,没错,在1959年,凯迪拉克的Coupe De Ville就可以选装定速巡航了。
图中的摇杆是用来开合下图的小窗的,而位于凯迪拉克车标下方的那个提手则是车门开关。
四个车窗均为电动升降,除了副驾驶和后排的独立升降拨杆之外,中控台右侧还有四个车窗的控制拨杆,而在下方的则是雨刮控制区域,雨刮可分三档速度开启。
驾驶座一侧后视镜角度由这个小拨杆调节,而副驾驶侧是没有车外后视镜的。
1959年款的Coupe De Ville还没配备空调,这里控制的是车内暖气,下方拨杆调节温度,上方拨杆选择工作模式,而左侧垂直方向的拨杆则用于控制风量;在不开启暖气时,通风装置会将车外的新鲜空气引导吹入车内。
车灯控制旋钮在仪表盘的左下方。
除了前排,就连后排座椅两侧都设置有烟灰缸和点烟器,以方便后排乘客吸烟。
不过,这台1959年款Coupe De Ville长达3302mm的轴距和全尺寸车身都浪费在了超长的引擎舱和行李箱上了,以致其后排空间表现仅相当于目前市面上的热门中型轿车。不过得益于与前排处于同一水准的大沙发,这个后排的乘坐舒适性并不会让人失望。
别看1959年款Coupe De Ville车身非常长,实际上它的车内空间表现远不及当今的中大型轿车。
这样的后排腿部空间也就相当于目前主流中型轿车的水平。
前排座椅靠背呈一定角度向内翻折,这样的设计可以增大开口宽度,方便后排乘客上下车,是个非常聪明的设计,但由于没有提供锁止机构,因此在驾驶途中急刹,那么这个座椅靠背很可能会推你一把,让你更容易撞上中控台。
结语
巨大的车身,浮夸的尾鳍和子弹尾灯,再加上安全性差但无比舒服的大沙发和高度自动化的车内配置,1959年款Coupe De Ville很好地展现了美国人对于豪华车“大”的需求,以及“舒适全靠软”的独特理解。如今,那个美国汽车工业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数十年,美系品牌也早已走上全球化发展路线,不过对于豪华车,美系品牌依然或多或少继承着体型大、配置强、柔软舒适的美式传统,也许正是这种传统让美系豪华车在市场上显得如此独一无二吧。
特别鸣谢:
拍摄车辆提供
广州安骅凯迪拉克(科学城店)
公司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南云五路8号
销售热线:020-3788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