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超跑,你会想到法拉利,兰博基尼这种老牌超级跑车生产厂家,但提到平民超跑?日系四大天王Supra、RX-7、3000GT、NSX?
不!在我们邻近的东瀛,有一辆车曾经辉煌过,为什么说是辉煌过?听教授细细道来。
它是——GT-R
曾经的GTR附属于Skyline车系,而最新一代GTR R35则独立出来,独自成为一个系列,而Skyline车系的名号也逐渐消逝。
而最开始的Skyline系列的汽车并不是日产汽车最初创立,而是由日本Prince汽车公司制造。日本Prince汽车公司前身是日本Tachikawa飞机有限公司,在二战中的零式战机是其标志性产品;战争结束后,Tachikawa改名为Fuji Precision Industries并于1946年生产电动车,而到了日本经济萧条期,Prince因财务问题在1966年与日产汽车公司合并。
Skyline车系
第一代Skyline车系诞生于1957年4月,定位与豪华汽车,Prince公司为其配备直列四缸1.5L或1.9L两种发动机,而这一代车型并没有推出高性能型号。
第二代Skyline与1963年面世,定位与第一代产品相同,不过在车身结构上取消了双门跑车的形式,只保留了四门轿车和五门旅行车两种。
1964年Prince公司专门研发了S54 Skyline 2000GT赛车参加日本GT的GT-2组别,并获得巨大成功,包揽组别第2到6名,此时为Skyline车系的高性能埋下伏笔。Prince公司在日本市场推出S54A和S54B两种型号的高性能版本,2.0L直列六缸发动机并有单化油器和三化油器版本,最大马力105Ps或125Ps。2000GT的诞生,奠定了后来GT-R车型的基础,为以后高性能的GT-R打下基础。
1969-1972年,第一代GT-R(C10)
在Prince公司与日产合并两年后,内部代号为C10的第三代Skyline车系诞生,而首款使用日产汽车标志的Skyline GT-R就是其中最顶级的性能版本,其定位于赛道性街车。第一代GT-R在1968年10月的东京车展上亮相,并与1969年2月推出市场,最开始仅仅只有普通的四门轿车一种车身形式,而到了1971年双门轿跑车造型被推出。
Skyline GT-R采用与Skyline旗下其他车型一样的FR布局,4400*1665*1370mm的车身尺寸,使得GT-R在操控性、灵活性上都有很好的表现,车身棱角分明,车侧线条有一丝肌肉感,觉得像美国车吗?当时日本汽车制造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汽车的设计语言,外形方正,侧面线条肌肉感,圆形头灯等,都是一些老式美系车的元素。
内饰方面,第一代Skyline GT-R使用至今仍然流行的炮筒式设计,按目前的标准来看,这台车的配置少得可怜,除了各种仪表以外,关于娱乐系统,仅有一台收音机。
关于动力,C10 GT-R搭载一台2.0L直六自吸发动机,最大马力160Ps,与之搭配的是一台5速MT变速箱。
1973年,第二代Skyline GT-R(C110)
在第一代Skyline GT-R成功以后,日产汽车迫不及待地推出新一代Skyline车型,不过新一代的GT-R取消了四门车型,仅提供双门硬顶一种车身结构,第二代GT-R车身尺寸为4460*1395*1625mm。
第二代Skyline GT-R整体造型与第一代车型相比改进不大,车灯依然是思源等设计,但车侧和后部线条会比第一代饱满许多,车尾的四圆灯是Skyline GT-R的标志,也是传承至今的必备元素。
内饰方面,第二代Skyline GT-R与第一代相比除了在仪表盘样式和排列方式上改变以外,其他的没有太多的变化。
动力方面也是和第一代一样,160Ps,180N*m。但第二代Skyline GT-R也是最悲情的一代,由于其上市的时候,恰逢石油危机,消费者对于高性能车款的购买力大大下降,而Skyline GT-R则强调的是性能,并且由于日益严格的排放问题,第二代Skyline GT-R只生产了4个月边匆忙停产。
随后的十几年里,Skyline车系不断更新,而Skyline GT-R系列却迟迟没有消息。
直至1989年,Skyline GT-R重新回归。
1989-1994,第三代Skyline GT-R(R32)
没错,就是那个头文字D里的R32,,东瀛战神称号从此上身,寂静16年,日产没有让车迷失望,第三代Skyline GT-R随着全新发布的R32 Skyline车系一齐登场,仅提供双门轿跑车一种车身形式,长宽高分别文4545*1755*1340mm。
R32 GT-R从最开始日产就把日本GT大奖赛中A组的保时捷959作为假想敌,并且要在赛道上“碾压”保时捷959作为唯一目的。第三代Skyline GT-R的原型车就是一台A组赛车,而街道版的Skyline GT-R可以看成是赛用GT-R的弱化版车型,与之前的从Skyline车系强化过来的车型有着天渊之别。
外观设计一切以性能为主,扁平圆润的车头,流畅的线条都是为了降低风阻而来,但车头下方大面积的格栅暴露了它高性能的身份。车尾四圆灯虽然没有两大两小的设计,但大尺寸的尾翼与GT-R相得益彰。
内饰方面R32车内以简单为主,多个仪表可以随时观察车辆的状态,油温水温都能清晰地了解,一看就是以性能取向的车型。
动力方面,日产一代名机从此起步,大名鼎鼎的RB26DETT,2.6L直流六缸双涡轮发动机,由于当时日本有280匹的君子协定,所以R32把动力设定在280匹,但由于采用铸铁缸体,所以在强度上有绝佳的表现,改装潜力巨大,动辄上千匹的案例不胜枚举,而变速箱方面仍使用5MT变速箱。
此外,R32还使用了名为ATTESA E-TS的四轮驱动系统,系统完全由电脑控制,根据车辆实际行驶状态调整前后轴的动力分配,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将50%的动力分配给前轴,最大程度地提高车辆的循迹性;此外,R32还假如了名为HICAS 4WS的四轮转向系统,在超越80km/h的时候将会启用,让车辆有更好的操控表现,但由于这套系统不算特别完善,在极限状态下可能会影响车辆尾部的表现,所以很多时候比赛的时候人们都会直接将其拆除。
R32的光辉事迹可以写一篇文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留言给教授哦。
R32的传奇战绩也被JDM粉津津乐道,1990年R32包揽日本国内A组合N租赛事冠军;在JTCC中,R32曾创下出站29场,连胜29场的佳绩;在澳门东望洋,长谷见昌驾驶的R32赛车以领先对手10秒的优势夺得赛事冠军,至此GT-R R32被封“战神”称号。
1995-1998年,第四代Skyline GT-R R33
我们要了解一样东西叫做盛极必衰,而用在Skyline GT-R身上也符合,在R32广受好评的时候,日产趁热打铁,推出第四代Skyline GT-R R33,外观上R33比R32更加战斗,车头的GT-R标志一改上代的低调形象,同样的四圆尾灯标志性地出现在车尾。
内饰相比R32看起来,仪表更加简洁,双圆仪表比较清晰,直观地看到车辆的转速和时速,除了空调和收音机,整套内饰就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一切为了性能。
同样使用RB26DETT发动机,最大马力280Ps,依然配备5前速波箱,标配四驱系统,ATTESA E-TS Pro系统作为选装配置,Pro版本的四驱系统在普通版的基础上加入了限滑差速器,并且可以与ABS系统联动,是车轮的动力分配更加准确。
但底盘是第四代Skyline GT-R的败笔,因为这一代Skyline GT-R R33竟然用了日产旗下“公爵”的底盘,在这种普通轿车底盘安装上强大的发动机和悬挂件,导致操控性能相比R32有明显的退步,被认为是继C110 GT-R后的另一悲剧。不过夺得日本超级耐久赛冠军的头衔总算给自己争了一回气,不过,赛车始终是赛车,与民用车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1999-2002年,第五代Skyline GT-R R34
重回战神巅峰的R34吸取了R33的教训,在R33停产后的第二年日产推出全新一代Skyline GT-R 车身尺寸为4600*1785*1360mm。
外形上,R34绝对是Skyline GT-R系列里最阳刚的一款,车头硕大的进气格栅以及两侧为油冷提供的进气口,都在宣示自己的不凡;侧面后轮上方的线条一直延伸到车尾,增加了侧面的肌肉感;两大两小的尾灯回归到R34身上,加上标志性的扰流和车底的扩散器,使得整个车尾层次感丰富且战斗。
内饰方面,R34的进步也是巨大的,白底的仪表盘是亮点,使人的目光聚集在仪表处,更加注重驾驶,在中控台上方增加了一个显示屏,能够显示涡轮增压值,机油油温,水温等多种车辆实时数据。
动力系统同样是RB26发动机,配合6前速手动变速箱,最大马力达到332Ps,最大扭矩392N*m,由于RB26潜力巨大,所以在民间不少千匹案例,而且改法还多种多样;
第五代Skyline GT-R有很多的强化车型,有V-spec、V-spec II、N1、M-Spec、M-Spec Nür、V-Spec II Nür等多个版本,V-Spec主要强化了四驱系统和加入后桥限滑差速器,在悬挂系统做了更多运动化调校,车内加入了进排气温度的显示功能。
在2003年日本宣布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法规,并且对这种大马力性能车做出特别的限制,所以2002年2月,最后一批R34下线后,战神再一次告别市场。
有趣的是,日本超级耐久赛,被R34连续10年赢得每一场冠军,后来更是成为第一组唯一的参赛车款。
2007年至今 GT-R车系(R35)
这一代的GT-R已经彻底脱离了Skyline车系,简单来说,GT-R不再从属于Skyline,独立成为GT-R车系,在定位上也摆脱之前的高性能轿车形象,完全向超级跑车进发。Ps:日产在这个这么严格法规的情况下还推出这种跑车,可谓是情怀至极,要知道除了丰田和宝马合作之后的Supra以外,马自达、本田都没有提到任何大马力跑车的消息,毕竟这是个讲究环保的年代。
外观上,GT-R十分高调,下方大面积进气口是标配,GT-R标志镶嵌在内,加上犀利的头灯,从2013款以后还配备闪电造型的日间行车灯;侧面看起来驾驶舱斜向车尾,同时后面四圆灯传承至R34,并且配备一个小尾翼,下方四出的排气相当唬人,但个人觉得缺少了一点JDM风格车辆的单根斜出排气有气势,四出排气更像欧洲车。
内饰方面,R35依然传承GT-R的“简朴”,仪表方面是用全新设计,中置转速表也是目前性能车的必备元素,此外,中控顶部依然有显示屏,显示车辆的动态数据,音响和空调面板简直就像后加上去一样,下方的三个按钮可以调节车辆的四驱系统,车身稳定系统和悬挂的工作,车内唯一的娱乐系统是BOSE音响。
动力方面,R35不再用那台老旧的RB26,转而使用VR38DETT发动机,3.8L排量最大马力为480匹;VR38DETT是在日本横滨工厂以一人一机的方式打造完成,而整个日产工厂里只有小部分人能有装配GT-R发动机的荣誉。
6速双离合变速箱是R35的弊病,双离合变速箱所有有的通病在它身上全部都有,低速顿挫,异响等等,在2012款之前的变速箱在车辆弹射多次以后还会出现故障码,并以后都不能弹射,可以说是个玻璃变速箱,而2012款之后的车型在此方面改进许多,只不过多弹射几次就会出现保护,等冷却以后就可以继续。
传动部分,R35使用ATTESA E-TS四驱系统,前后轴调节范围为2%:98%至50%:50%。
此后GT-R经历几次改款,将性能提升不少,但!日本企业对于这种性能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同比起同年代的911,GT-R差之甚远(可能引起GT-R粉的不适,但这是事实)
GT-R经历那几十年,可谓见证着日系性能车的崛起和衰落,起起伏伏,终究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而GT-R从最初的草根英雄变成如今的状态,难免令人惋惜。对于日系性能车,个人很期待其再次掀起车坛的波浪,当年手撕欧洲对手,夸张的马力数据,都是日系车迷纷纷乐道的东西,而如今,燃油车式微的年代这些性能车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