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车主在买到新车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忍不住想要吐槽这辆车的缺点,尤其是对于一台十多万元的车来说,总会有着各种不满。但是,受制于成本的原因,其实你很难买得到一台十全十美的车型,何况是几十万的车也会存在部分方面的不足。而你所反映的问题,难道作为生产它的厂家,就不会注意到吗?所以在设计一款车型的时候,车企总会根据成本和品牌调性,在汽车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些取舍,所以不足之处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几乎是所有车主都会反映的一个问题,毕竟随着小排量车型的盛行,加上成本的与政策法规的原因,现在十多万元的车基本上都排量都不会超过1.6L,偶尔还会有2.0L的自吸。
受制于排量的原因,发动机的动力再怎么压榨,其动力也不会有个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对于自吸车型来说。就算是涡轮增压的车型,在起步的时候也避免不了动力肉的毛病,只有在涡轮介入后的中段加速才明显感觉得出来那源源不断的动力输出,而到了高速的时候又萎靡了。
动力肉其实还是和现在年轻人的心态有关,年轻人血气方刚,路上开车时总是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赛车手,在车流中不断穿行。他们对动力的要求来要得更强一些,但是受制于预算很多人也买不起超过200马力的车型,只能屈于选择一些普通的家用车,那么在用起来的时候自然就会形成动力不足的印象。
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噪音无非来自于风噪胎噪,又或者是发动机的声音。但是汽车的隔音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车型,一个完整的隔音过程应该要包括减振、隔音、密封和吸音四个环节,其中尤以减振最为重要。
所以一个隔音好的车子,要么结构设计得好,要么隔音材料使用得多,同时装配工艺也要足够出色。但是十万元的车子,其实厂家不会在隔音这一块下太多的功夫,一般消费者能接受就可以了。但其实只要速度一起来,尤其是超过80以后,各种噪音就跟着来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舒适性。
但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你的车子真的是十万元左右,这都是正常现象。车子贵一点,可能会有一些像ANC主动降噪技术,能够提高一些汽车的车内静谧性。
相信很多车主在经过减速带的时候,车子在上下颠簸的时候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悬挂的软硬,但是大部分车主还是会反应,车主悬挂太硬,影响了舒适性。
一般悬挂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减振器和横向稳定杆四个部分组成,而悬挂的软硬取决于弹性元件,它是用来承受并传递垂直载荷,缓和由于路面不平引起的对车身的冲击。
厂家为了提高汽车的运动感和操控性,一般会将车子的悬挂调的稍微硬一点,虽然舒适性一般,但是车辆过弯时车子的支撑性会比较好,给驾驶员提供足够的信心。
对于经常开车的消费者来说,平时最担心的可能不是出什么事故,而是车子的刮刮蹭蹭问题,甚至停在路边也担心熊孩子给你刮花了。但是对于一般的家用车来说,消费者普遍反映车漆薄的问题,尤其是日系品牌普遍存在,无论是实际的用车体验还是数据测试显示,日系车在这么方面一直被诟病。
目前汽车的车漆主要是分为普通漆、金属漆和珠光漆,漆面的档次随着名字的顺序依次升高。而耐刮蹭到与车漆厚度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起作用的还是清漆层,也就是最外边的那一层。
车漆薄的说是偷工减料也好,又或者是他们的造车理念也罢,但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受制于成本。所以遇到这些问题的车主,平时开车可要多加注意了。
如果说汽车的外观是给别人看的,那么内饰就是给自己看的,作为汽车中接触最多的部分,内饰氛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级的车上我们可以看到真皮座椅,软质包裹,就连按键、缝线、缝隙这些细节都能够处理得很到位。
但是十万元的车,消费者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满满的内饰塑料感,无论是扶手、座椅、还是中控台,而在一些乞丐版车型上面,甚至连个中控屏都没有,直接放一个手机支架也是一种骚操作。当然,这一点在低端合资车型里面尤为明显,自主品牌相对来说厚道一些。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品牌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会在内饰上下功夫,虽然没有真皮包裹这些,但是内饰的设计和氛围的营造会大大减少塑料感和廉价感,起码日常使用会舒心很多。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问题以外,还有异响多、油耗高、小毛病频发等,这都是十万元的车上非常常见的,所以选择一台口碑好又省心的车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过反过来说,既然有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那么选车的时候大可以挑自己喜欢的点去买,对于这些问题最好就能忍则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