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1月30日,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草案)》,紧接着在这个月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副部长也对该新政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而此次政策例行吹风会的举行也意味着在国内实施了将近18年的“报废车回收管理办法”旧规定将正式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那么此次全新修改的政策里修订的内容里面到底有哪些重点是值得众多车主们去关注的呢?这些修订的内容对众多的车主以及车企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教授就给各位网友们分析下此次《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的修改。
此次《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重点修改且值得关注的亮点主要有四个:
1. ”五大总成“可以重新回收再利用,再回炉制造限令解除
在以前,出于安全性以及防止不良商家利用报废车零部件回收盈利,国内对报废车”五大总成“的回收再利用实行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严苛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坚决杜绝任何报废车零部件回炉再造再利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报废机动车可用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上国内与国外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报废机动车可用零部件再制造利用率可达35%左右,而在我国拆解的可用零部件再制造利用率仅为10%左右,而且基本上是以销售非金属为主。
不过,新规实行后,”五大总成“再制造限令将解除,可以重新回收再利用,此举也将彻底激活汽车报废行业的整个链条,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旧零部件的再回收利用率,增加企业的回收利润,提升报废车企回收车辆的积极性,还能有效缓解环境污染的问题。
2. 完善进入退出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推动更多企业参与机动车报废回收
以往机动车报废回收属于特种行业,对从事报废车回收企业的资质也有明确的规定,包括占地面积、从业技术人员、不注册资本等等,而且全国的机动车报废回收企业也有相关的总量控制,原则上每个地区也只能设立一个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因此很多小型或者整车生产企业就很难参与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新规下将完善进入和推出机制,简化办事程序,不再强调具体的入门标准,大幅度降低进入机动车报废回收行业的门槛,不再实行特种行业管理,按照“先照后证”的要求,企业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后,再申请获取回收资质进行从事该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更多车企参与到机动车报废回收行业,促进报废车企提供报废奖励或补助鼓励老旧车主积极进行车辆报废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创新管理新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按照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的精神,推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申请人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开放支持更多企业进入报废车回收行业。
不过为确保新的机动车报废制度能在公正公开的环境中良性发展,专门建立和完善了以“双随机、一公开”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加强部门协同合作监管。还有在新规中也明确规定未取得资质认定,擅自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活动的违反者除没收没法所得外也将面临高额处罚。
4. 回收价格解除禁令,不再统一价格,按市价进行交易
此前,包括“五大总成”在内的汽车废旧金属被作为“废金属”销售给冶炼厂,价格仅在1290元/吨左右,也就间接导致报废回收企业的回收价格不高、消费者不愿进行汽车报废等不良循环。
而在新版“管理办法”当中,报废车辆不再按照报废金属价格回收,可以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不仅有利于提升消费者进行汽车报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价值,进而盘活整个汽车报废市场,促进汽车的流通性消费。
其实改善车辆的报废制度,不仅能够使车辆得到有效性的回收,高效率利用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社会的发展也能起到比较积极的影响,也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
细分化而言,机动车报废制度的改善,废旧零部件再回收再制造利用,既有利于降低车企进行生产所需的成本以及车企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调动消费者积极报废车辆,促进车主及时淘汰老旧车辆购买新车,引导车辆流通。
从各个角度分析,《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草案)》的正式生效,不论是对个人也好,对整个汽车消费市场也罢,都具有积极性的影响,尤其是对整个国内汽车行业发展环境的改善以及汽车消费市场的流通性可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授相信未来在更多“新政”的影响下,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