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汽车指导价?百度词条说得很到位:“汽车生产厂家向经销商规定的一个销售价格,一般情况下销售的汽车价格只能比指导价低。”
不过在实际的汽车销售端,指导价的参考意义似乎却不大,笔者打开1月份热销轿车的排行榜,销量前十的轿车均有优惠,终端裸车价格无一不低于指导价。而且来到SUV榜单上也是如此,可以说中国车市除了少数如全新A级三厢这种新上市车型以及奔驰G、汉兰达这种被热捧且产品竞争力异常强大的车型之外,其余车型均有不同幅度的市场优惠。指导价与实际成交价的差距十分遥远。
亮点自寻↑↑↑
那么指导价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空泛的数字,丧失了其存在意义呢?
1、指导价代表了配置水平
虽然指导价与最终的成交价有些差距,而且降价销售已经成为了市场的规则之一,但是一款新车上市时无论是广大媒体还是潜在客户对其指导价都十分关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指导价代表了配置水平。
一款车在上市时判断其产品力的最好办法就是根据其指导价对比同价位的其它车型,判断其在配置、动力规格、车身尺寸等多方面表现上与同价位产品的优劣,以此判断这款车的竞争力如何,因此指导价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虽然说两款车落地价可能相同,但是对比之下指导价比较贵的那款在配置上往往也有优势,比如说指导价19.93万的奇骏2019款2.0L CVT智联舒适版 2WD,优惠后裸车价16.73万元左右,而指导价17.98万的本田CR-V 2019款 240TURBO CVT两驱舒适版 国V优惠后裸车价17.18万元。虽然前者实际成交价更低,但是指导价更高,配置上也优于本田CR-V,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厂家对其定位区分
除了区分配置之外,对厂家来说指导价更大的意义则在于区分定位,定位高端的车型指导价必须定的高,哪怕后期通过市场优惠降下来,比如说林肯大陆在上市之初定价就是41.88-61.38万元,虽然后期改款时把价格下探到了36.88万,但是最初新车上市时指导价代表了这款车的级别和档次,因此41.88万的价格有些膨胀,但也必须得“硬气一回”。
即便是给出夸张的市场优惠,也必须让指导价撑住面子,一旦指导价降低,车型的形象也会随之走向低端,雷克萨斯E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6款雷克萨斯ES车型的售价范围为48.9-57.2万,2010款车型则为39-65.1万,彼时ES还是与奥迪A6L与奔驰E级一个档次的车型,2013款车型指导价则为35.9-65.4万,2015款则降到了27.9-46.7万,虽然ES车型一直以来都是雷克萨斯的销量担当,但是随着200车型的推出以及热销,指导价的下探都让ES变成了入门中大型车的形象。
3、制造“溢价”空间
不过有那么一些厂家的指导价与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差距却非常大,比如说捷豹路虎车型、凯迪拉克以及大众车型,就比如说ATS-L的指导起售价为29.88万,但是实际裸车价却在20万出头。那这个指导价又有何意义呢?
除了由于上市年限长不得不降价提升竞争力的原因,还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高开低走能让车主更加“体面”,相信不少车主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买车花了18万,但是如果说是花20万买的,岂不是更有面子?因此不少人都会选择“虚报”成交价,而高开低走则为这种虚荣心提供了便利,还是拿ATS-L举例,目前大部分地区ATS-L的落地价都低于27万,但是按照指导价29.88万来计算,落地价确实需要33万以上,因此你说你的ATS-L花了30多万,那也没毛病,这样一来就变成人们口中“30多万”的豪车啦。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指导价大多都不是车辆的成交裸车价,但是却为车型区分配置和档次提供了一杆标尺,也满足了车主的小虚荣,这样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虚荣角度,指导价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这个价格还得定的足够谨慎,低了影响形象,高了影响销量;作为消费者,指导价也是我们参考车辆性价比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你还觉得中国车市指导价很扯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