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趣闻,比如汽车加水、加空气就能跑,别笑,这些“汽车知识”大有市场。出现这些认知上的错误在于国人对汽车的了解不够,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大爆炸下的国人获得了更多了解汽车的途径,因而不再对汽车一知半解。但是还有这些误解隐藏在互联网中,下面跟教授一起来看一下。
一些进口老车依旧强大
大多数人信奉进口车比合资车好,合资车比国产车好这一等式,在汽车链的顶端是进口车,进口车碾压国内生产的汽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十几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人们对汽车的认知来自于进口车,一辆国产车毛病多多,而进口车却十年如一日般好开,这就形成了进口车好的固有印象。
人们认为在零部件、装配工艺、工人熟练度上,进口车与国内生产的车存在巨大差异。合资车企将一辆车实现本土化最关键的地方在于零部件,初期的合资企业急于进场,在没有布局自己的生产工厂的条件下,零部件只能由国内某家工厂代工,生产出来的零件自然没有保障。
奥迪上海新工厂
中国汽车发展至今,进步的地方不仅在于自主品牌的崛起,合资车企在国内建立了一座又一座现代化工厂,比如大众的长春工厂、奥迪新建的上海工厂、奔驰北京工厂、宝马大东工厂等等。这些工厂在全球众多的工厂中工艺水平都是可以排在前列的。工厂不仅带来了优良的零部件,还有先进的装配工艺,同时还培养了一批技术成熟的工人。
墨西哥生产的高尔夫R
你以为所有进口车都是在品牌所在本土生产的吗?比如高尔夫R、甲壳虫在德国本土生产?不,其实它们来自大众在墨西哥的工厂,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进口车都比国产的好了吗?反正教授是不信的。
油耗一直是国人买车比较关心的问题,当我们看到百公里油耗低至1-2L时,心里就有了买车的冲动。什么车油耗这么低,插电混动汽车!教授建议你先别急着掏钱,首先你得知道插电混动的油耗是不是真这么低,计算方法是怎么样的?
插电混动油耗的计算方法很神奇,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下的纯电行驶状态下油耗必然为0,于是这个公式就变简单了,平均油耗=(25公里×电池用光后油耗)/(纯电行驶里程+25公里)。假设一辆车纯电行驶里程为60公里,电池用光后油耗8L/100km,那么最后我们得出的标称油耗为2.3L/100km。一辆油耗高于平均水平的车辆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节能车型。
插电混动的理想模式是当车主用完纯电续航里程后,就要马上去充电,实际上油才是应急之法。但生活中车主把电用光后就继续用油,这明显与节能车背道而驰,所以插电混动车的油耗没有这么低,而它能不能作为新能源车这里不予评判。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轻松的出行方式,车内娱乐系统越来越丰富,甚至还出现了自动驾驶这一功能。自动驾驶顾名思义车就是由人控转为自控,人由驾驶员转为乘员 。当一辆车上出现这种功能时,我们是否完全相信它?
特斯拉车主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们比较相信这套系统, 放开了手脚,所以有人出了车祸。自动驾驶在业界分5个等级,特斯拉目前处于L2级,远远没有达到信任的程度。目前达到了L3级别的奥迪A8装备了12个超声波传感器、4个全景摄像头、1个前置摄像头、4个中程雷达、1个远程雷达、1个红外摄像机、1个激光扫描仪。奥迪A8算是武装到了牙齿,但奥迪还是小心翼翼不敢开放其功能。
上图的想法还是美好的,不过自动驾驶的局限太大了,一是雷达/摄像头/激光扫描仪这些元器你不能保证其精确性。二是道路太复杂,有些路况超出其识别的范围,比如说北京的雾霾。自动驾驶应该回归到智能驾驶辅助这一范畴,辅助只是辅助,主体还是得由人来控制。
禁售燃油车由欧洲发起,然后蔓延至全球。一些国家公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我国海南省也明确表示将于2030年禁售燃油车,再加上网上出现了“我国将于2050年开始禁售燃油车”这一得不到验证的新闻,很多人认为燃油车、内燃机的末路即将到来。
教授想说:你们担心太早了。欧洲禁售燃油车是怎么回事?禁止单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在市面上销售。如果车企加一块电池,组成混动车能不能卖?答案是可以。那么某些车企明申将不会再研究内燃机是怎么回事?比如大众表明2025年推出最后一代内燃机,此后就不再投入新技术了。
发动机整体结构变化不大
我们知道内燃机已经研究了一百多年了,它的技术已经定型,所以它不可能存在革命性的突破。当技术达到瓶颈的时候放弃也是应有之意,换句话来说,那个时候的发动机应该接近于完美形态了吧,大家应该开心才对吧。
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真实,实际它存在着理解误区,比如教授所说的4条汽车界很多人信以为真的“结论“。仅仅是插电混动油耗表现就让人心动,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知道,将正确的知识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