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最近宣布,因为排放问题将不再在欧洲销售柴油车。这个新闻我们就当看热闹,因为国内柴油车不可能成为主流,说起来有点小遗憾,柴油技术都快走到尽头了,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可能都没接触过,为什么欧洲极为推崇的技术,在国内却从没有火过?
油品参差不齐
柴油本身污染物比汽油少,尾气再经过处理后基本是无害气体,但柴油车尾气处理比汽油复杂而且成本更高,比如柴油车都需要配备氮氧化合物催化器,这个东西对汽油的硫含量要求很高。
按照要求,柴油硫含量要达到10mg/Kg,这样催化器每5000公里脱硫一次,脱硫过程并不复杂,就是提高尾气温度。如果硫含量超标,那么柴油车就要频繁脱硫,这样会导致油耗猛增,另外还会导致机油稀释。
之前有厂商采集过油品信息,国内正规加油站90%的柴油都达标,但这没什么用!很多来路不明的柴油,因为价格非常便宜,让人愿意铤而走险。
油价和规划
“排放门”事件之前,柴油在欧洲属于清洁能源,所以它比汽油更便宜,欧洲也鼓励消费者去买柴油车,但其它国家并没有跟随欧洲脚步。
中国和美国都未大力推广柴油,柴油的价格跟汽油差距很小,既然油价没便宜多少,那有多少人愿意买个小众车呢?中国和美国都比较推崇乙醇汽油,既环保又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国内柴油主要用于工业和交通运输(商用车),也就说柴油供应本身就紧俏。
柴油车低端形象深入人心
大部分人对柴油车的印象都不好,比如柴油发动机“哒哒哒”的声音很粗糙,另外柴油机的抖动也很大,这些都是事实,因为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低端柴油车。
你看看奥迪Q7和奔驰GLE柴油版,是不是能把柴油燃烧控制做的很好?所以柴油可以安静也可以吵。但是没有哪个厂商有这么大的魄力,在国内大力推广柴油车,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
尾气处理更复杂
因为排放法规越来越严苛,柴油车已经遇到瓶颈,如果要让柴油车满足未来的排放法规,尾气处理成本非常高。比如奥迪SQ7的4.0T V8柴油发动机,催化器和颗粒物捕捉器样样都有。
当然SQ7这样的车不用担心成本,但那些走量的经济型轿车呢?到了欧7或者国7的时候,柴油车要满足排放要付出的代价绝对比汽油车高。“排放门”事件爆发后,欧洲汽车厂商也开始向电动化转型,欧洲自己都不鼓励柴油车发展了,国内怎么还可能步入后尘呢?
写在最后
柴油车已经遇到了瓶颈,现在还看不到有效办法能解决排放问题。国内无论消费观念还是市场环境,都不允柴油车成为主流选择,这个从未在国内火过的东西,早就已经凉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