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长安旗下全新第三代轿车逸动PLUS正式上市,新车采用两种不同风格的前脸外观,内饰颇具科技感。车身尺寸长宽高轴距分别为4730*1820*1505*2700mm,动力分为1.6L和1.4T两个版本,逸动PLUS的价格为7.29-10.39万元。
如果对汽车销量稍有了解的话,一定知道自主轿车一直都活在合资轿车的阴影之下,每个月乘联会的销量榜上,自主品牌轿车都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其实细究起来,自主轿车卖不过合资轿车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部分国人对于合资品牌还是有一种迷之崇拜,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合资就是香的,凡是自主品牌就不行;二是近年来兴起的SUV车型,利润更高,而资本往往逐利的,所以没有太多自主品牌愿意放着现成的蛋糕不要,而去选择一条更艰难的道路。
长安算是为数不多的在轿车之路上坚定走下来,而且确实干出了一些成绩的自主车全。那么就跟随买买君一起来看看长安逸动PLUS新车有哪些亮点,同时又将会有怎样的市场表现吧?
第一代逸动诞生于2012年,彼时“山寨风”肆虐的轿车市场,逸动可以称得上是一股清流,并且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逸动成为屈指可数的能与合资品牌抗衡的国产品牌主流中级车。
图为第一代逸动
6年之后,载誉满满、累计完成72万销量的第一代逸动光荣解甲。2018年第二代逸动正式接棒,继续征战国内中级车市场。
图为第二代逸动前脸
第二代逸动在外观、内饰、尺寸、配置再到整体的定位,都已经与第一代逸动完全不同。新款逸动PLUS的大嘴造型,也可以从第二代逸动的蝶翼式格栅设计,看到一些影子,同时它的轴距从老逸动的2660mm增加到了2700mm。
更具意义的是第二代逸动价格区间也同时提高到8-10万,而且在当时的市场表现甚至好过第一代逸动,而在站稳了8-10万价位后,第三代逸动PLUS的推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逸动PLUS作为第三代逸动车型,在产品力上的提升有目共睹。
内饰的变化首当其冲,不同于第二代逸动的内嵌式中控以及传统的双筒炮仪表盘,逸动PLUS的双屏联动,自然更跟得上未来的潮流,同时也更讨年轻消费者的欢心。
另外在动力上,1.4T正是长安招牌的蓝鲸发动机,而且在经过技术更迭后,融入长安最新的350bar缸内直喷技术,高配版最大扭矩达到260N·m,这样的数据表现是同级别中最高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则是由上一代的多点电喷升级为缸内直喷技术,无论是拉动车身,还是在燃油经济上的表现,都要好过上一代逸动。
新款逸动PLUS的亮点有三:
一是双外观选择,此次推出的逸动PLUS,外观上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鲸星海和高光层云。老实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命名,买买君也是同大家一样,一脸懵逼,不过看到图片就全明白了。
逸运PLUS的两种外观鲸星海(左)&高光层云(右)
直白来说,鲸星海更像是现在正流行的大嘴格栅,像亚洲龙、雷克萨斯等车上都能看到这种前脸大面积进气格栅。而这种变化也能从第二代逸运的蝶翼式进气格栅上看到端倪,所以这也算是一种逸动车型的历史传承。
另外一种高光层云设计,更像是大众车型的稳重老派的横式格栅,看上去稳重大气。而逸动之所以采用双外观,买买君细想之下还是理解的,毕竟在轿车领域,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准车主是三十五以上的中年人,多少还是倾向于选择更保守稳妥的风格。
二是内饰打造极具科技感,逸动PLUS的中控偏向驾驶者一侧,同时10.25英寸的中控屏和仪表盘,采用极为科幻的联屏一体式设计,车内的配置和用料都是长安一贯的厚道。此外不得不提的是逸运PLUS车身的全景天窗,可能在同价位SUV中这样足尺寸的天窗也极为少见,所以不出意外,全景天窗会成为逸动PLUS的核心卖点。
三是车身尺寸的越级表现,逸动PLUS的车身长度为4730mm,轴距达到2700mm,各项数据与同级别的紧凑型车相比都是第一梯队的水准。所以逸动PLUS被称为A+级轿车并非没有道理的,同时新款后排支持4/6放倒,空间也比旧款提升不少。
可以看得出来,逸动PLUS除了颜值出众、内饰极具科技感以外,在动力和空间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所以竞争对手除了自主的老冤家帝豪以外,更应该瞄准的是销量榜上的同价位合资品牌。
图为日产轩逸
雪佛兰科鲁泽、日产轩逸等都是都是同价位中的当红车型,尤其是价位几乎重合的轩逸,长安逸动PLUS所欠缺的更多是在民众认可度上。
相比这些合资品牌,逸动PLUS的长处在于内饰出众、空间表现也很出色。相对而言,逸动PLUS该提升的地方在于: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力的建设。
从正式价格7.29-10.39万元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不到七万五千块就能拥有一辆动力、内饰、空间都不输同级合资品牌的车型,这性价比无敌了。
当然想从合资品牌虎口夺食,想要一下子将销量提高到朗逸、轩逸这样的体量,当然也不现实。逸动PLUS的产品力买买君认为还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在上市后在质量上能赢得消费者口碑的话,那逸运PLUS在入门级轿车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
由于中国的轿车真正发展,不过四十来年的时间,相比已经积淀了百余年的合资品牌,无论是品牌建设还是产品打造,整体而言,合资品牌依然还领先自主品牌。
其实时至今日,自主品牌早已今非昔比,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还是内在发动机,自主品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时代已经变了,现在汽车主战场正渐渐向电动车市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