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当年的智能手机,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如火如荼地飞速发展,除了一众传统厂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也迅速加入了战场,而小米无疑是当中最受关注的玩家之一。

作为互联网营销的高手,小米在智能行业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在2021年初便高调宣布将进入汽车行业,并在下半年完成了一系列的注册布局,这让人不禁期待首款车型的正式发布。而就在近日,网上流传出了一组小米汽车1代的图片。


海报极简风的设计,加上小米LOGO及专属字体,是不是很有小米汽车的风格?但实际上这是来自小米粉丝——@导演小Li的自制作品。

在其制作的一系列宣传海报中可以看出,这位“骨灰级”米粉对于小米首款车型还是很有想法的,硬件方面提到了包括当下最先进的800V高压平台、150kWh固态电池、高通旗舰级车规芯片等,在配置方面做到了百万级车型的配备,像极了当年小米手机1代料很足的样子。

作品来自@导演小Li
在价格方面,其猜测的14.99万元起的定价也与当年小米手机1代1999元的价格屠夫形象较为贴切,而且这与小米一贯主打的用户群体相匹配,假如小米汽车真的如同这位米粉期待的那样极具性价比,那么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而且在该海报的设想中,小米汽车1代还有着多个版本的设想,包括:小米汽车1青春版、小米汽车1 Pro版、小米汽车1 Ultra版、小米汽车1 Ultra Sport版,价格从14.99-29.99万元,定位上是对标比亚迪汉、小鹏P7等车型的,而且从百公里加速、续航里程等方面看来实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假如小米真的造出来这么一台“性价比怪兽”,相信会是抢爆的状态。

作品来自@导演小Li
不过在教授看来,这更多是粉丝的理想,因为按照目前的零部件价格计算,光150kWh的固态电池,成本就很难降到30万的价格,更别说实际的车辆调校、软件层面的设计等方面的投入了。但不妨看出,粉丝对小米汽车抱有很高的期待值。


就如同俗话所说的那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上对于小米汽车如何造、怎么定位,雷军本人也是较为茫然的。他在近日所发的一条微博上提到:“这是一道难题”。

虽然在今年年初,小米扬言在未来十年将投入超过100亿美元去造车,一番豪言壮语收获了不少人的情怀,但在教授看来,造车这件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且在造车界,100亿美元也并不算多,毕竟此前就有烧光84亿元也未能量产的先例。

首先在产品方面,如果小米是希望能在性能和实用性上延续自家一贯的越级水平,那么在车辆架构层面就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了。因为新能源汽车不像手机行业有着完整的OEM、ODM解决方案,所以小米沿用过去的代工模式自然是不现实的。
而且目前掌握了先进的800V高压平台的仅有小鹏、极氪、保时捷等头部玩家,这背后自然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再到车辆的优化及调校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经验累积的地方。

关键的是定位方面,小米过去一直以极致的性价比去收获消费者的青睐,如果想在新能源汽车上想延续这种玩法,那么同样是有着较大挑战的。
众所周知,汽车除了硬件成本之外,后期的维护、升级等方面同样是一大笔支出,小米实行的低利润玩法自然是行不通的了。
而且在目前小鹏、特斯拉等主力玩家已经占据了20-3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而5-15万元的入门市场也有着零跑、哪吒等性价比玩家,整体市场格局偏向稳定状态。
小米该如何权衡性价比的关系,同样是一道大难题。

作品来自@导演小Li
当然了,小米造车也并非没有优势,作为互联网营销的“老司机”,它拥有着极为雄厚的用户基数,这些是其他品牌难以媲美的。而且小米多年来在智能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都能助力其形成在汽车的智能体验方面的优势。
例如在物联网方面,汽车与米家生态链形成联动,营造出车与家一体的沉浸式体验,而这正是市面上其他品牌所缺少的,不失是一种差异化竞争的手段。

迈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有人提出了“弯道超车”的概念,指的是用举国之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的方式,目的是在新时代超越外国车企。
在教授看来,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是有希望在未来3-5年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准的。而这背后,自然离不开类似小鹏、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的努力,至于小米能否跟上主流的发展节奏?教授还是挺期待的。
网友评论:
网友1:2024年量产?我看悬哦!
网友2:年轻人第一辆轿车?为什么不是SUV呢?
网友3:小鹏不就是汽车界小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