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品牌的车卖的越来越好,当人们选择为中国品牌买单的时候,有一个吸引大家的因素一定绕不过去。那就是选择中国品牌就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高级的配置。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品牌要走低价高配这条路呢?今天教授试着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品牌认知度
这个问题应该是最接地气的了,中国品牌普遍给人的印象都比较低端,通常人们口中的“国产车”都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合资车也是国产的,人们指的是中国品牌的车,在原来开国产车都不太好意思说出口,不过随着中国品牌的迅速发展,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不小的改善。
虽然这种现象已经有所改善,但传统的观念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品牌还不能塑造出汽车品牌人性化特征,消费者在选择中国品牌时不能通过认定哪个品牌最能够反映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中国品牌还不能作为其身份的象征,品牌本身并没有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当消费者选择中国品牌时只是选择了能满足其使用需求的个别车型,而不是选择了这个品牌。
当品牌本身没有足够价值的时候,产品就成为唯一能提供价值的东西,所以同样的价钱,中国品牌必须提供更多的配置才能让消费者买单。
二、核心技术
接着上面的问题说,如果说不能依靠品牌来提高竞争力,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是配置呢?不能通过提高动力和底盘的等级来达到目的吗?
这就涉及到核心技术缺乏的问题了,首先中国品牌在发动机和底盘技术上起码落后了欧美国家十年,而且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核心技术,通过合资品牌的方式换取的技术也大都是落后淘汰的技术,至今很多中国品牌还是在用当年购买的4G系列的三菱发动机,或是基于三菱研发改进得到的发动机。
底盘的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好的底盘都是向国外厂商购买的,能买到什么用什么,合资厂商则是等着用外国合作方提供的底盘技术。
不是说中国品牌就没有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底盘技术,但我们中国品牌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还是太少,去年我国的研发资金比率仅为0.63%,而同期美国为3.98%,日本为3.64%。
核心技术方面,无论是机床,人工装配工艺,还是金属橡胶等材料的加工等等,国内厂商都仍需努力。除了发动机,造车也不能仅停留在内饰用料和电子功能这种层面上,它最好要在车体结构上有明显的创新,在这方面中国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现在看见很多中国品牌的车很难在核心技术,机械品质上创造太多的优势,更多的会看到在配置或设计上下手提高产品竞争力。
总结:
还是一样的原则,教授不黑也不赞,中国品牌确实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令人高兴的是如今中国品牌的发展迅速,不断有高品质低价钱的车型涌现,用更少的钱买更高级的配置,相信是每个消费者都愿意看到的。